发布日期:2024-12-15 07:26 点击次数:152
印度统计部发布数据,今年第三季度,印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了5.4%,低于政府年初预期的7%。别小看这1.6%的数字差异,背后牵动着数以千万计打工人的生计。
用专家的话说,印度的制造业受到了沉重打击,印度将有更多的年轻人找不到工作。
受此影响,印度央行或将不得不提前开启降息节奏,让更多热钱进入市场,以刺激所谓的消费。然而这般做法弊大于利,会破坏印度经济结构,损坏消费者的购买力,让国家陷入动荡,因此印度就只能在降息之外,进一步扩大招商引资。
财联社11月29日报道,消息人士透露,莫迪政府计划扩大针对电动汽车的激励政策,让现代、丰田、大众、特斯拉等车企赴印投资。具体表现在,外国汽车制造商可使用现有的工厂生产电动汽车,不再单设产线或者新开工厂。
然而印度的想法并未得到海外车企的认可,它们对此纷纷表达了“担忧”。
大众汽车:希望印度的政策得以灵活变通,不再强制要求车企在规定的时间注入多少资金,同时披露印度政府“指定的”本土零配件供应商的资质和生产状况,让外企对于生产电动汽车做到心里有数。
丰田:呼吁印度政府将外企在印度铺设充电站的费用纳入5亿美元的投资额中,不再要求汽车增设工厂。现代:若能够将企业的研发费用计入投资要求,将激励车企在印度本土生产电动汽车。
说一千道一万,上述外企被印度政府“坑怕了”,唯恐自己一不留神就会掉入莫迪构筑的“天坑”。那么问题来了,莫迪为何对于引进外国车企既持“谨慎态度”,又持“开放态度”呢?答案还得从印度自身找寻。
首先,印度不具备发展电动汽车所需的必要条件。
众所周知,电动汽车上路沿途得配置一定数量的充电站或者充电桩,再不济,印度家庭用电得以保证。事实是,印度很多地区经常断电,但凡遇到暴雨或者高温等异常天气,印度电力局就会拉闸限电,以避免全区的电力供应崩溃。
印度当局对于发展基建“不上心”,未能像中国一样将柏油路铺到田间村头,又缺乏发展电动汽车所需的技术、专利、人才、资金,这种情况下,强推电动汽车,反而欲速不达,会让自己成为一事无成,成为人人耻笑的“跛脚鸭”、
其次,印度经济政策反复无常,外企担心自己的投资将打了水漂。
在过去的十多年里,包括福特在内的跨国巨头要么削减了在印业务,要么干脆撤回了投资。它们的理由近乎惊人的一致:印度营商环境恶劣,当局出尔反尔,名目繁多的检查让自己疲于应付,更为麻烦的是,印度税务局动辄检查、冻结外企的账户。
钱没有赚到都算小事,就怕“连人带资金”折在印度,让自己失去回头路。大家不信的话,不妨观察一下小米、OPPO、vivo等中企在印度的遭遇,确认中企在印度的资产是不是都被莫迪政府“控制”了。
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!为避免悲剧重演,外企最好选择按兵不动,让印度的塔塔、马恒达“自由发挥”,让它们成为“印度梦”的强力推动者,成为印度从农业国家跻身工农业并重的发达国家的基石。
重要的一点:发展新能源汽车所需的技术、专利、产业链基本在中国手里,其他国家机会不大。
大众、宝马无力转型,博世等汽车配件商大规模裁员,欧洲最大的动力电池公司—northvolt濒临破产,无不印证着燃油车时代的落幕,新能源车时代的开启,而唯有中国成为了时代的弄潮儿,将西方竞争对手远远甩在了身后。
言外之意,连欧洲都做不了的事情,印度更没有机会,除非印度向中国靠拢。莫迪所谓的电动汽车“激励”动作,更像是“引人入瓮”,让外国车企成为待宰羔羊。
相信没有几个外企会落入莫迪的圈套,任凭莫迪花言巧语。
总之,印度没有机会成为新能源汽车制造大国,在这轮新质生产力变革当中,印度错失了太多,印度与中国的差距越来越大,印度也“辜负了”美西方对自己的信任和栽培,印度在多领域将一事无成。